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

iCloud 簡介(一)

這實在是一個自討苦吃的題目。。。但身邊實在有太多人問太多問題。所以一篇部落格實在是不夠。今天就先來個概括簡介吧。

在icloud未出現之前,其實蘋果都有類似的服務,包括早期的mac.comd以及最近才終止服務me.com,還有文件專用的iwork.com(beta)等等。似乎都是希望用戶享受到蘋果網上服務的樂趣。只是這一切服務都已經停止了。隨之而來,是蘋果更有信心的iCloud。

甚麼是雲端?這似乎是一個對大家都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。簡單來講,就是將網絡運算,其實它並不是一種全新技術。那麼同以前的ftp,website,email,網上伺服器以及現在十分流行的p2p 網上下載等等有甚麼分別呢?
淺白一點,可透過幾方面瞭解:
1.在於資源分配的速度
2.透過圖像界面令使用者對IT複雜程度簡單化
3.服務性
4.一種概念而非一種技術。

舉個例子:公司有份計劃內容,需要經過30人作不同程度的修改,而這三十人位於不同國家,不同時候工作。每一位都希望得到最新的版本來修改。要怎麼做?利用Email?容量太大會有限制。ftp?可以,需要IT技術,而且ftp需要一位Host,而這位host必須經常保持連線,資料傳送容量大,時間長,而且也無法確定文件為最新版本。website?不是最合適的方法。

雲端其實是一種非常簡單的網絡存取概念。存放者在不受地域限制的情況下在網絡上進行更改。而其他使用者只要連接相同雲端的裝置便可以立即觀看,修改,刪除該資料。由於內容只有雲端上,保證人人拿到的都是最新的。而且儘量利用圖像表達,方便使用。

問題來了,如果當中有5個人同時開啓並修改內容呢?
裝置便會立刻意識到有5個更新,利用簡單的圖像讓操控著知道除了他作出修改,還有其他人在不同時間點上也做出了修改。當此時第6位員工正準備打開的時候,他便需要開啓哪個版本的文件。
這樣不是有4個人所做的都前功盡廢嗎?是的。。。世上本無完美的,雲端也不是,所以開啓前最好確認沒有人開啓修改,否則其中一方所做的便有可能全被抹掉。

那樣是不是完全不可以挽回?也不盡是完全不可以。假如我的版本才是真正最後版本,但卻已經被覆蓋了。如果我先把文件下載到裝置上才修改,而我所使用的軟件有自動儲存功能,極有可能可以找回然後再放上雲端上。

而且,雲端的方便還會可以將使用者的行為,習慣通通記錄在服務商伺服器內。好處當然是他可以越來越瞭解你,但好處有時也是壞處,私隱如一不小心便會被翻看到。在現今網路發達的世界,好多私隱已經不是私隱了。

其實雲端技術,並非只有蘋果才有,而且雲端服務還有所謂內部和外部。很多科技公司包括google, facebook, yahoo, Microsoft, IBM等大企業都有雲端服務。但這些都已經超出了大家的理解範圍了!所以我也不多作解釋。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